「醫生,我已經是末期了,還有希望嗎?」

     不幸罹患大腸癌的李女士(化名)臉上雖難掩失望之情,但仍堅強地與醫生一起商討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     據二○一八年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,在十大常見癌症中,大腸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一,其死亡率排第二,僅次於肺癌。在二○一八年大腸癌有五千六百三十八宗新症,佔所有癌症中的百分之十六點六;一年的死亡個案為二千三百一十四宗,可見大腸癌是常見且危險的癌症之一。

     患上大腸癌的確切原因未明,二○一七年香港中文大學的數據發現,癌症有年輕化的迹象,同時亦有其他國際研究指出,在二十至五十四歲大腸癌的確診年輕病人中,通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,而當中的死亡率亦較高。

     大腸癌的徵狀與其腫瘤位置有關,如腫瘤位置近肛門,患者大便會有粘液及屙血問題,並時常產生不能排清大便的感覺;如腫瘤接近小腸及盲腸,病徵就不太明顯,若情況嚴重的話,患者右邊下陰位置則可能有少許痛楚,並在患病初期排出深色大便,且有貧血問題。

     雖說大腸癌成因未明,但現時已知有不少風險會增加患癌機會,包括吸煙、飲酒及不良的飲食習慣。研究顯示西方飲食中多為高脂肪、高碳水化合物及低纖維的食物,容易令人未能攝取足夠的纖維。纖維不足會影響腸道蠕動造成便秘,繼而長遠令有害物質於腸內積聚,增加產生瘜肉的機會。此外,都市人經常久坐不動,如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工作,或每天在家中「煲劇」超過一小時而缺乏運動,患大腸癌的機會較有運動習慣人士高出一成二。有見及此,建議每日做一小時中至強度的簡單運動(如行五至六層樓梯),或半小時跑步等運動。

      個案中五十五歲的李女士因屙血情況嚴重,先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於直腸位置長有相當大的腫瘤,聽取腫瘤科專科醫生意見後,進行了正電子電腦掃描了解癌症期數,不幸發現肝臟亦有癌細胞。經過腸胃外科、腫瘤科及肝臟科醫生聯合會診後,決定以手術將所有腫瘤一併切除。李女士順利完成手術後,做了半年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,之後進行為期一年的標靶藥物治療。

      大腸癌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案,即使是癌症晚期,仍有兩成的病人有機會改善病況,延長存活期,減少對生活的影響,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查及就醫。政府已開展大腸癌篩查計劃,建議五十至七十五歲人士定期檢查。如在大便隱血測試中呈陽性反應,就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。現時之大腸鏡檢查非常安全、風險極低。如發現大腸有瘜肉而不處理,就有機會演變為惡性腫瘤;如及早發現,可以將其切除以減低患癌機會。美國權威機構 American Cancer Society則提倡降低大腸癌篩查的年齡至四十五歲,故建議相關人士在適當時候做腸鏡檢查,免除後患。

     李女士在治療期間定期進行檢查以了解病況,並保持良好的飲食及作息習慣。至今逾四年尚未有復發迹象,整體狀況相當不俗!


https://eastweek.my-magazine.me/main/101928

(轉載自東周刊)


聯絡客服
WhatsApp(直接點擊):852 97919151
微信:85297919151 / 15980136753